“鲜从海上来”青岛海尔冰箱城市体验中心盛大开业:科技赋能鲜生活,重新定义全球饮食未来
“鲜从海上来”青岛海尔冰箱城市体验中心盛大开业:科技赋能鲜生活,重新定义全球饮食未来
“鲜从海上来”青岛海尔冰箱城市体验中心盛大开业:科技赋能鲜生活,重新定义全球饮食未来打造现代海洋经济(jīngjì)发展高地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(zǒngshūjì)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,以深邃的历史眼光、至深的海洋情怀、恢弘的战略思维,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经略海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,深刻指出“发达的海洋经济是(shì)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”,指示山东(shāndōng)“打造现代(xiàndài)海洋经济发展(fāzhǎn)高地”。我们要深刻领会、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(duì)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,坚持把海洋作为(zuòwéi)高质量(gāozhìliàng)发展战略要地,奋力经略海洋、向海图强,推动海洋强省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。
一、以理论清醒增强经略海洋的(de)行动自觉
习近平(xíjìnpíng)总书记对山东(shāndōng)(shāndōng)海洋(hǎiyáng)(hǎiyáng)经济发展(fāzhǎn)始终念兹在兹、寄予厚望,多次作出(zuòchū)重要指示、提出明确要求。总书记在2018年3月参加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(shí)强调,“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、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、绿色(lǜsè)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”;同年6月考察山东时提出,“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、认识海洋、经略海洋,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”;2024年5月考察山东时强调,“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,经略海洋、向海图强”。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,为山东发展海洋经济指明了前进方向、提供了行动指南。我们要切实(qièshí)把党中央经略海洋的重要部署,转化为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实际行动。
经略海洋(hǎiyáng)是山东生生不息的(de)历史传承。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,一个明显的轨迹,就是(jiùshì)由内陆走向海洋,由海洋走向世界、走向强盛。作为(zuòwéi)东部(dōngbù)沿海(yánhǎi)省份,山东自古就与海洋经济有不解之缘。春秋时期,齐国(qíguó)“兴渔盐之利、行舟楫之便(biàn)”,被称为“海王之国(wángzhīguó)”。改革开放以来,从20世纪90年代初率先在全国(quánguó)提出建设“海上山东”,到建设国家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——山东半岛蓝色(lánsè)经济区,山东始终在经略海洋上奋勇突破、砥砺前行。特别是近年来,山东坚持陆海统筹,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“十大行动”,海洋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。2024年,山东海洋生产总值18011.8亿元、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7.1%,稳居全国第二位。可以说(shuō),山东历来都是依海而立、因海而兴,未来也必将向海图强,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注入强劲“蓝色动能”。
经略海洋(hǎiyáng)是实现“走在前、挑大梁”的必然要求(yāoqiú)。当前,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,全球海洋形势正发生(fāshēng)复杂而深刻的变化。从(cóng)国际看,世界主要经济体加速向海洋布局(bùjú),各国围绕(wéirào)海洋的竞争博弈不断加剧。从国内看,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的市场、技术(jìshù)、信息、文化等合作日益紧密,新一轮蓝色经济加速兴起,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。山东作为海洋大省(dàshěng),只有更好经略海洋,才能不断开辟发展新蓝海、赢得竞争新优势,为“走在前、挑大梁”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(yǒulì)支撑(zhīchēng)。2024年,山东海洋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3.9%,拉动(lādòng)经济增长1.1个百分点,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。面对日趋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,山东必须志存高远、逐梦深蓝、向海掘金,持续向海洋要生产力(shēngchǎnlì)、求增长点(zēngzhǎngdiǎn),激活海洋经济发展的“一池春水”,努力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,为全国发展大局多作贡献。
经略海洋(hǎiyáng)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(yōushì)的(de)(de)实践路径。经过多年发展(fāzhǎn),山东海洋经济特色鲜明、优势突出(tūchū),已积厚成势。突出表现为:资源得天独厚,毗邻海域面积15.86万平方公里,与陆域面积相当,海岸线约占全国(quánguó)的1/6,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居全国前列(qiánliè);区位条件优越,地处“一带一路”交汇区域(qūyù)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心地带,是陆海内外联动、东西双向互济的重要节点;产业优势明显,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,海洋渔业、海洋矿业、海洋化工等7个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;科研人才集聚,住鲁海洋界院士(yuànshì)22人、约占全国1/3,拥有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(guójiā)(guójiā)实验室崂山实验室,21项海洋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、数量全国第一。山东最大的优势在海洋,最大的潜力也在海洋。我们要更大力度(lìdù)挖掘潜力、拓展空间,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,努力把比较优势转化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面胜势,为海洋强国建设蹚出山东路径。
二、以务实行动提升海洋经济的发展(fāzhǎn)质效
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,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,也是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关键(guānjiàn)抓手。我们锚定这一目标,坚持以(yǐ)高质量发展为主题(zhǔtí),以改革、创新、开放为动力,持续塑强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,高标准推进海洋强省建设,走出一条“陆海统筹、科技引领、产业集聚、生态优美、开放合作(hézuò)、治理高效”的海洋经济发展之(zhī)路。
聚力产业强海,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。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(fāzhǎn)的关键支撑。山东(shāndōng)将现代海洋产业列入全省(quánshěng)“十强”优势产业集群,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,总体呈现一产领先、二产带动、三产提质的发展态势。累计培育国家级海洋牧场(mùchǎng)71处、占全国(quánguó)的38%,全国沿海盐碱地首例(shǒulì)“太空芦竹”在黄河三角洲种植成功。加快建设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,建成我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项目,实现海水直接电解(diànjiě)产绿氢。2024年造船完工量、新(xīn)接订单(dìngdān)量、手持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47.4%、64.3%、49.2%,“蓝鲸号”、“国信号”、“海葵一号”等大国重器打响“山东海工”品牌。海洋科研教育实现增加值1044.5亿元,跃居全国首位(shǒuwèi)。全球首个海洋碳中和(hé)国际标准获批立项。
聚力科技兴海,推动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。当今世界,海洋已成为高科技竞争的前沿领域,谁率先突破关键技术谁就能(néng)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。发展海洋科技是推动海洋强国建设(jiànshè)的重要方面。山东实施前沿颠覆性技术等五大创新行动(xíngdòng),推进(tuījìn)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推动海洋科技由跟(gēn)跑向并跑领跑跨越、由技术支撑型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取得(qǔde)丰硕成果(fēngshuòchéngguǒ)。崂山实验室实现规范化运行,国家深海(shēnhǎi)(shēnhǎi)基因库、深海大数据中心和深海标本样品馆“深海三大国家平台”签署部省市共建协议,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(威海)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。攻克气动式波浪能转换发电等一批关键技术,“‘深海一号’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”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(yìděngjiǎng)。2024年,山东海洋领域有(yǒu)5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,占全国的50%。
图为2025年4月17日(rì),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“国信1号2—1”在青岛交付运营,标志(biāozhì)着我国深远海(hǎi)养殖工船产业迈入标准化发展新阶段。 大众日报供图
聚力以港通海,打造(dǎzào)世界级海洋港口(gǎngkǒu)群。港口是发展海洋经济的“战略棋眼”。山东整合优化沿海港口(yánhǎigǎngkǒu)资源,组建山东省港口集团,推动港口规划“一盘棋”、资源开发“一张图”、管理服务“一张网”,形成整体联动效应。目前,山东拥有7个大港口,根据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,青岛港、日照港(rìzhàogǎng)、烟台港2024年货物吞吐量(liàng)分别排名(míng)全球第(dì)4名、第6名、第11名。拥有全球最大的矿石码头(mǎtóu)、原油码头、集装箱码头、液化天然气码头和(hé)邮轮码头,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13次刷新(shuāxīn)世界纪录,全国首个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一阶段在日照港建成(jiànchéng)投用。2024年,山东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0亿吨、连续3年居全国首位,集装箱海铁联运量420万标箱、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。
聚力生态(shēngtài)护海,推动海洋绿色可持续发展。只有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,在发展中保护、在保护中发展,才能让“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”的愿景照进现实。山东坚定(jiāndìng)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深入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,严格(yángé)落实全(quán)海域生态红线制度(zhìdù),创新陆海协同治理机制,走出一条生态优先、节约集约、绿色低碳发展之路。全省动态完成2万余个入海排污口整治,40条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总氮浓度均值同比明显改善。建立以(yǐ)近岸海域为重点、覆盖省管海域的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,浒(hǔ)苔绿潮和互花米草生态灾害处置(chǔzhì)取得明显成效(chéngxiào)。2024年,山东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3.6%,连续(liánxù)两年排在全国前列。
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(shēnqiètǐhuì)到,做好新(xīn)时代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、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(fāzhǎn),必须(bìxū)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,找准经略海洋、发展海洋经济的比较优势和着力点,坚持世界眼光、国际标准、山东特色,坚持陆海统筹、东西联动,坚决用好改革开放这个(zhègè)重要法宝(fǎbǎo),全面激发海洋经济发展活力。
三、以改革创新推动(tuīdòng)海洋经济更上一层楼
“十五五”时期,是我国(wǒguó)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前启后(chéngqiánqǐhòu)的关键时期(guānjiànshíqī)。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,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(zhōng)的作用更加重要,在维护国家主权、安全、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,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,在国际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科技(kējì)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明显(míngxiǎn)上升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,山东在依海求新、向海图强、海陆联动(liándòng)上还有很大潜力,距离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海洋强省建设目标还有差距,必须准确把握“十五五”时期阶段性(jiēduànxìng)要求,着力(zhuólì)创新体制机制,不断探索方法路径,加大海洋经济发展力度,加快推动由海洋大省(dàshěng)向海洋强省的战略性转变。
山东青岛崂山(láoshān)实验室是党中央批准成立的突破型、引领(yǐnlǐng)型、平台型一体化的海洋领域新型科研机构,是国家战略(zhànlüè)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图为2024年8月2日(rì)拍摄的崂山实验室外景。 崂山实验室供图
坚持陆海(lùhǎi)统筹,全省域、系统性推进(tuījìn)海洋经济发展(fāzhǎn)。陆海统筹是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(lùjìng),必须统筹陆海空间布局、生态环境治理、优势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(jiànshè),推动陆海一体发展。统筹陆海区域联动,加快建设引领型(xíng)现代海洋城市,持续抓好威海、青岛蓝谷、日照等(děng)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,打造山东特色海洋城市群,建强新旧动能(dòngnéng)转换综合试验区、自贸试验区、上合示范区等战略平台,推进海洋经济向内陆延伸。统筹陆海产业发展,大力发展湾区(wānqū)经济,培育壮大海洋渔业、海洋矿业、海洋运输、海洋化工等产业,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。统筹抓好科技创新(chuàngxīn)(chuàngxīn),加快建设以崂山实验室为(wèi)引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推进深水、绿色、安全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,深化人才链(liàn)、教育链、产业链、创新链“四链融合”,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。统筹港产城融合,积极探索港区、园区、城区“三区互融”,创新设施共建(gòngjiàn)、资源共用、利益共享机制,构建以港兴城、港产联动、产城共荣的港口(gǎngkǒu)枢纽经济圈。
坚持改革引路,全要素、市场化激活高质量发展(fāzhǎn)动能。党的(de)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“完善促进海洋(hǎiyáng)经济发展体制机制”,必须抓住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的关键性改革精准发力,最大限度激发海洋发展活力。健全海洋开发保护制度,建立沿海、流域、海域协同一体的海洋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体系,探索推进(tuījìn)海域立体(lìtǐ)分层设权,实施自然岸线占补(zhànbǔ)制度,确保如期完成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(dīyú)40%的任务。深化海洋经济集成(jíchéng)改革,加快(jiākuài)推进中国(山东)自由贸易试验区海洋经济政策集成改革,在海洋新业态培育、海域综合利用、海洋园区(yuánqū)建设等(děng)方面开展先行先试,探索对海洋牧场、海洋碳汇等新业态的有效管理和服务模式。创新海洋发展投入机制,加快完善涉海金融、保险、税收等政策,探索创新蓝色债券、蓝色信贷等海洋金融产品,引进和培育涉海风险投资,发展海洋领域耐心(nàixīn)资本。
坚持扩大开放,宽(kuān)领域、多层次(céngcì)拓展(tuòzhǎn)交流合作空间。海洋(hǎiyáng)(hǎiyáng)经济(jīngjì)(jīngjì)是开放型经济、合作型经济,必须践行“构建(gòujiàn)海洋命运共同体”理念,拓展多边海洋合作,加快提高海洋开放层次和水平。拓展海洋开放合作领域,积极融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和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实施,与共建国家、地区共建海洋产业园区,推进(tuījìn)蓝色经济合作示范项目,布局海洋领域跨境电商(diànshāng)海外仓,培育离岸贸易、易货贸易等新业态(yètài)。提升海洋开放平台效能,加快建设“海洋十年”国际合作中心,高水平举办海洋合作发展论坛,打造重大国际交流合作高能级平台,加大(jiādà)对涉海合作项目推介力度。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,主动参与海洋新兴领域国际标准制定,开展区域海洋防灾减灾、生态保护等国际合作。积极参与“冰上丝绸之路”建设,打造北极国际科学合作交流示范中心。
实干之要,重在(zài)落实(luòshí)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(quán)局、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,以钉钉子精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、见到实效。强化组织领导,深化“海洋委(wěi)+海洋办+海洋局”的海洋管理模式,建立集中统一的现代海洋综合管理体系。强化要素保障,深化“要素跟着项目走”,科学统筹(tǒngchóu)各类涉海资源,推动财政(cáizhèng)、金融、用地用海、数据等要素资源向海洋领域汇聚(huìjù)。强化队伍建设,组织开展集成式经略(jīnglüè)海洋业务培训,提高各级党员、干部经略海洋的能力水平。选拔一批(yīpī)具有国际视野、知海懂海、善于经略海洋的干部,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海洋干部队伍。强化宣传引导,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,讲好新时代山东海洋故事,在全社会(shèhuì)营造“亲海、爱海、护海”的浓厚氛围。
来源:《求是(qiúshì)》2025/13
作者:林武 中共山东省委(zhōnggòngshāndōngshěngwěi)书记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
打造现代海洋经济(jīngjì)发展高地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(zǒngshūjì)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,以深邃的历史眼光、至深的海洋情怀、恢弘的战略思维,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经略海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,深刻指出“发达的海洋经济是(shì)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”,指示山东(shāndōng)“打造现代(xiàndài)海洋经济发展(fāzhǎn)高地”。我们要深刻领会、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(duì)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,坚持把海洋作为(zuòwéi)高质量(gāozhìliàng)发展战略要地,奋力经略海洋、向海图强,推动海洋强省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。
一、以理论清醒增强经略海洋的(de)行动自觉
习近平(xíjìnpíng)总书记对山东(shāndōng)(shāndōng)海洋(hǎiyáng)(hǎiyáng)经济发展(fāzhǎn)始终念兹在兹、寄予厚望,多次作出(zuòchū)重要指示、提出明确要求。总书记在2018年3月参加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(shí)强调,“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、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、绿色(lǜsè)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”;同年6月考察山东时提出,“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、认识海洋、经略海洋,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”;2024年5月考察山东时强调,“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,经略海洋、向海图强”。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,为山东发展海洋经济指明了前进方向、提供了行动指南。我们要切实(qièshí)把党中央经略海洋的重要部署,转化为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实际行动。
经略海洋(hǎiyáng)是山东生生不息的(de)历史传承。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,一个明显的轨迹,就是(jiùshì)由内陆走向海洋,由海洋走向世界、走向强盛。作为(zuòwéi)东部(dōngbù)沿海(yánhǎi)省份,山东自古就与海洋经济有不解之缘。春秋时期,齐国(qíguó)“兴渔盐之利、行舟楫之便(biàn)”,被称为“海王之国(wángzhīguó)”。改革开放以来,从20世纪90年代初率先在全国(quánguó)提出建设“海上山东”,到建设国家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——山东半岛蓝色(lánsè)经济区,山东始终在经略海洋上奋勇突破、砥砺前行。特别是近年来,山东坚持陆海统筹,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“十大行动”,海洋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。2024年,山东海洋生产总值18011.8亿元、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7.1%,稳居全国第二位。可以说(shuō),山东历来都是依海而立、因海而兴,未来也必将向海图强,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注入强劲“蓝色动能”。
经略海洋(hǎiyáng)是实现“走在前、挑大梁”的必然要求(yāoqiú)。当前,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,全球海洋形势正发生(fāshēng)复杂而深刻的变化。从(cóng)国际看,世界主要经济体加速向海洋布局(bùjú),各国围绕(wéirào)海洋的竞争博弈不断加剧。从国内看,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的市场、技术(jìshù)、信息、文化等合作日益紧密,新一轮蓝色经济加速兴起,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。山东作为海洋大省(dàshěng),只有更好经略海洋,才能不断开辟发展新蓝海、赢得竞争新优势,为“走在前、挑大梁”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(yǒulì)支撑(zhīchēng)。2024年,山东海洋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3.9%,拉动(lādòng)经济增长1.1个百分点,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。面对日趋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,山东必须志存高远、逐梦深蓝、向海掘金,持续向海洋要生产力(shēngchǎnlì)、求增长点(zēngzhǎngdiǎn),激活海洋经济发展的“一池春水”,努力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,为全国发展大局多作贡献。
经略海洋(hǎiyáng)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(yōushì)的(de)(de)实践路径。经过多年发展(fāzhǎn),山东海洋经济特色鲜明、优势突出(tūchū),已积厚成势。突出表现为:资源得天独厚,毗邻海域面积15.86万平方公里,与陆域面积相当,海岸线约占全国(quánguó)的1/6,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居全国前列(qiánliè);区位条件优越,地处“一带一路”交汇区域(qūyù)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心地带,是陆海内外联动、东西双向互济的重要节点;产业优势明显,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,海洋渔业、海洋矿业、海洋化工等7个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;科研人才集聚,住鲁海洋界院士(yuànshì)22人、约占全国1/3,拥有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(guójiā)(guójiā)实验室崂山实验室,21项海洋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、数量全国第一。山东最大的优势在海洋,最大的潜力也在海洋。我们要更大力度(lìdù)挖掘潜力、拓展空间,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,努力把比较优势转化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面胜势,为海洋强国建设蹚出山东路径。
二、以务实行动提升海洋经济的发展(fāzhǎn)质效
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,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,也是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关键(guānjiàn)抓手。我们锚定这一目标,坚持以(yǐ)高质量发展为主题(zhǔtí),以改革、创新、开放为动力,持续塑强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,高标准推进海洋强省建设,走出一条“陆海统筹、科技引领、产业集聚、生态优美、开放合作(hézuò)、治理高效”的海洋经济发展之(zhī)路。
聚力产业强海,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。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(fāzhǎn)的关键支撑。山东(shāndōng)将现代海洋产业列入全省(quánshěng)“十强”优势产业集群,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,总体呈现一产领先、二产带动、三产提质的发展态势。累计培育国家级海洋牧场(mùchǎng)71处、占全国(quánguó)的38%,全国沿海盐碱地首例(shǒulì)“太空芦竹”在黄河三角洲种植成功。加快建设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,建成我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项目,实现海水直接电解(diànjiě)产绿氢。2024年造船完工量、新(xīn)接订单(dìngdān)量、手持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47.4%、64.3%、49.2%,“蓝鲸号”、“国信号”、“海葵一号”等大国重器打响“山东海工”品牌。海洋科研教育实现增加值1044.5亿元,跃居全国首位(shǒuwèi)。全球首个海洋碳中和(hé)国际标准获批立项。
聚力科技兴海,推动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。当今世界,海洋已成为高科技竞争的前沿领域,谁率先突破关键技术谁就能(néng)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。发展海洋科技是推动海洋强国建设(jiànshè)的重要方面。山东实施前沿颠覆性技术等五大创新行动(xíngdòng),推进(tuījìn)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推动海洋科技由跟(gēn)跑向并跑领跑跨越、由技术支撑型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取得(qǔde)丰硕成果(fēngshuòchéngguǒ)。崂山实验室实现规范化运行,国家深海(shēnhǎi)(shēnhǎi)基因库、深海大数据中心和深海标本样品馆“深海三大国家平台”签署部省市共建协议,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(威海)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。攻克气动式波浪能转换发电等一批关键技术,“‘深海一号’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”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(yìděngjiǎng)。2024年,山东海洋领域有(yǒu)5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,占全国的50%。
图为2025年4月17日(rì),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“国信1号2—1”在青岛交付运营,标志(biāozhì)着我国深远海(hǎi)养殖工船产业迈入标准化发展新阶段。 大众日报供图
聚力以港通海,打造(dǎzào)世界级海洋港口(gǎngkǒu)群。港口是发展海洋经济的“战略棋眼”。山东整合优化沿海港口(yánhǎigǎngkǒu)资源,组建山东省港口集团,推动港口规划“一盘棋”、资源开发“一张图”、管理服务“一张网”,形成整体联动效应。目前,山东拥有7个大港口,根据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,青岛港、日照港(rìzhàogǎng)、烟台港2024年货物吞吐量(liàng)分别排名(míng)全球第(dì)4名、第6名、第11名。拥有全球最大的矿石码头(mǎtóu)、原油码头、集装箱码头、液化天然气码头和(hé)邮轮码头,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13次刷新(shuāxīn)世界纪录,全国首个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一阶段在日照港建成(jiànchéng)投用。2024年,山东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0亿吨、连续3年居全国首位,集装箱海铁联运量420万标箱、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。
聚力生态(shēngtài)护海,推动海洋绿色可持续发展。只有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,在发展中保护、在保护中发展,才能让“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”的愿景照进现实。山东坚定(jiāndìng)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深入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,严格(yángé)落实全(quán)海域生态红线制度(zhìdù),创新陆海协同治理机制,走出一条生态优先、节约集约、绿色低碳发展之路。全省动态完成2万余个入海排污口整治,40条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总氮浓度均值同比明显改善。建立以(yǐ)近岸海域为重点、覆盖省管海域的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,浒(hǔ)苔绿潮和互花米草生态灾害处置(chǔzhì)取得明显成效(chéngxiào)。2024年,山东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3.6%,连续(liánxù)两年排在全国前列。
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(shēnqiètǐhuì)到,做好新(xīn)时代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、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(fāzhǎn),必须(bìxū)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,找准经略海洋、发展海洋经济的比较优势和着力点,坚持世界眼光、国际标准、山东特色,坚持陆海统筹、东西联动,坚决用好改革开放这个(zhègè)重要法宝(fǎbǎo),全面激发海洋经济发展活力。
三、以改革创新推动(tuīdòng)海洋经济更上一层楼
“十五五”时期,是我国(wǒguó)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前启后(chéngqiánqǐhòu)的关键时期(guānjiànshíqī)。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,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(zhōng)的作用更加重要,在维护国家主权、安全、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,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,在国际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科技(kējì)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明显(míngxiǎn)上升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,山东在依海求新、向海图强、海陆联动(liándòng)上还有很大潜力,距离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海洋强省建设目标还有差距,必须准确把握“十五五”时期阶段性(jiēduànxìng)要求,着力(zhuólì)创新体制机制,不断探索方法路径,加大海洋经济发展力度,加快推动由海洋大省(dàshěng)向海洋强省的战略性转变。
山东青岛崂山(láoshān)实验室是党中央批准成立的突破型、引领(yǐnlǐng)型、平台型一体化的海洋领域新型科研机构,是国家战略(zhànlüè)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图为2024年8月2日(rì)拍摄的崂山实验室外景。 崂山实验室供图
坚持陆海(lùhǎi)统筹,全省域、系统性推进(tuījìn)海洋经济发展(fāzhǎn)。陆海统筹是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(lùjìng),必须统筹陆海空间布局、生态环境治理、优势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(jiànshè),推动陆海一体发展。统筹陆海区域联动,加快建设引领型(xíng)现代海洋城市,持续抓好威海、青岛蓝谷、日照等(děng)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,打造山东特色海洋城市群,建强新旧动能(dòngnéng)转换综合试验区、自贸试验区、上合示范区等战略平台,推进海洋经济向内陆延伸。统筹陆海产业发展,大力发展湾区(wānqū)经济,培育壮大海洋渔业、海洋矿业、海洋运输、海洋化工等产业,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。统筹抓好科技创新(chuàngxīn)(chuàngxīn),加快建设以崂山实验室为(wèi)引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推进深水、绿色、安全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,深化人才链(liàn)、教育链、产业链、创新链“四链融合”,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。统筹港产城融合,积极探索港区、园区、城区“三区互融”,创新设施共建(gòngjiàn)、资源共用、利益共享机制,构建以港兴城、港产联动、产城共荣的港口(gǎngkǒu)枢纽经济圈。
坚持改革引路,全要素、市场化激活高质量发展(fāzhǎn)动能。党的(de)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“完善促进海洋(hǎiyáng)经济发展体制机制”,必须抓住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的关键性改革精准发力,最大限度激发海洋发展活力。健全海洋开发保护制度,建立沿海、流域、海域协同一体的海洋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体系,探索推进(tuījìn)海域立体(lìtǐ)分层设权,实施自然岸线占补(zhànbǔ)制度,确保如期完成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(dīyú)40%的任务。深化海洋经济集成(jíchéng)改革,加快(jiākuài)推进中国(山东)自由贸易试验区海洋经济政策集成改革,在海洋新业态培育、海域综合利用、海洋园区(yuánqū)建设等(děng)方面开展先行先试,探索对海洋牧场、海洋碳汇等新业态的有效管理和服务模式。创新海洋发展投入机制,加快完善涉海金融、保险、税收等政策,探索创新蓝色债券、蓝色信贷等海洋金融产品,引进和培育涉海风险投资,发展海洋领域耐心(nàixīn)资本。
坚持扩大开放,宽(kuān)领域、多层次(céngcì)拓展(tuòzhǎn)交流合作空间。海洋(hǎiyáng)(hǎiyáng)经济(jīngjì)(jīngjì)是开放型经济、合作型经济,必须践行“构建(gòujiàn)海洋命运共同体”理念,拓展多边海洋合作,加快提高海洋开放层次和水平。拓展海洋开放合作领域,积极融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和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实施,与共建国家、地区共建海洋产业园区,推进(tuījìn)蓝色经济合作示范项目,布局海洋领域跨境电商(diànshāng)海外仓,培育离岸贸易、易货贸易等新业态(yètài)。提升海洋开放平台效能,加快建设“海洋十年”国际合作中心,高水平举办海洋合作发展论坛,打造重大国际交流合作高能级平台,加大(jiādà)对涉海合作项目推介力度。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,主动参与海洋新兴领域国际标准制定,开展区域海洋防灾减灾、生态保护等国际合作。积极参与“冰上丝绸之路”建设,打造北极国际科学合作交流示范中心。
实干之要,重在(zài)落实(luòshí)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(quán)局、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,以钉钉子精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、见到实效。强化组织领导,深化“海洋委(wěi)+海洋办+海洋局”的海洋管理模式,建立集中统一的现代海洋综合管理体系。强化要素保障,深化“要素跟着项目走”,科学统筹(tǒngchóu)各类涉海资源,推动财政(cáizhèng)、金融、用地用海、数据等要素资源向海洋领域汇聚(huìjù)。强化队伍建设,组织开展集成式经略(jīnglüè)海洋业务培训,提高各级党员、干部经略海洋的能力水平。选拔一批(yīpī)具有国际视野、知海懂海、善于经略海洋的干部,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海洋干部队伍。强化宣传引导,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,讲好新时代山东海洋故事,在全社会(shèhuì)营造“亲海、爱海、护海”的浓厚氛围。
来源:《求是(qiúshì)》2025/13
作者:林武 中共山东省委(zhōnggòngshāndōngshěngwěi)书记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