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极其错误的决定”哈佛大学学生怒批美政府禁招令
“极其错误的决定”哈佛大学学生怒批美政府禁招令
“极其错误的决定”哈佛大学学生怒批美政府禁招令新华社内罗毕5月25日电(rìdiàn) 题:一颗咖啡豆的前世今生
新华社(xīnhuáshè)记者林晶 刘方强 聂祖国
肯尼亚首都(shǒudū)内罗毕卡伦区一间咖啡馆内,棕栗色的(de)肯尼亚AA级咖啡豆在咖啡师的专注目光中被研磨、萃取、冲调,苦味世界随即发生奇妙变化,绽放出独特的明亮酸调,宛如饱满(bǎomǎn)多汁的热带水果,顿时香(xiāng)溢满室,沁人心脾。
肯尼亚(kěnníyà)所在的非洲东部地区与咖啡有着不解之缘。位于非洲之角的埃塞俄比亚被誉为咖啡“故乡(gùxiāng)”。以(yǐ)肯尼亚AA和埃塞耶加雪菲为代表的精品咖啡豆深受各国咖啡爱好者喜爱(xǐài),是世界咖啡市场上的热门商品。
咖啡种植业是(shì)一些非洲国家的(de)支柱产业,同时也是非洲所遭遇的历史与现实不公的一个缩影。“一公斤(gōngjīn)优质咖啡豆(kāfēidòu)的价格可能是2.5美元,但同等重量(zhòngliàng)、经过烘焙、研磨(yánmó)和包装的咖啡价格可能是40美元。全球南方国家的资金大量流失到北方国家。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,还有就业机会。非洲损失巨大。”乌干达总统(zǒngtǒng)穆塞韦尼2023年在第二届(dìèrjiè)G25非洲咖啡峰会期间说。他把西方国家利用非洲咖啡原料赚取巨额利润的做法称为“现代奴隶制”,希望进一步唤起非洲咖啡生产国自主发展本国产业、加强南方国家合作的意识。
小小的咖啡豆,从“源起非洲”到“走出非洲”,并向着(xiàngzhe)“造福非洲”的方向迈进(màijìn),其背后深藏着这片土地被殖民和(hé)剥削的血泪记忆,也见证着潮起南方的新航程。
咖啡(kāfēi)被视为来自非洲的惊喜。
相传公元800年左右,在埃塞南部咖法地区(dìqū),有一天,牧羊人卡尔迪放牧时忽然看到羊群变得格外兴奋、活蹦乱跳。仔细观察后,他发现这原来是因为羊群误食了山上一种不知名植物的(de)红色浆果(jiāngguǒ)。出于(chūyú)好奇,卡尔迪也摘下浆果品尝,结果一整天都兴奋不已。
就这样,咖法人开始饮用这种神奇红果制作的饮品。这种饮品也因(yīn)咖法而得名咖啡,并通过贸易往来(màoyìwǎnglái)从埃塞传向世界,成为(chéngwéi)全球三大饮品之一。
这个故事(gùshì)的真实性难以考证,但世人普遍认为埃塞俄比亚是咖啡的发源地(fāyuándì),“咖啡”一词是由(yóu)“咖法”这一地名转化而来。如今,埃塞当地还流传着一句俗语:“咖啡就是我们的面包。”
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是世界最主要的两大咖啡豆品种,相传都源自非洲。东非高原气候适宜,为阿拉比卡咖啡豆提供了(le)得天独厚(détiāndúhòu)的生长条件;中部、西部非洲以及(yǐjí)部分东非低(dī)海拔地区,成为罗布斯塔咖啡豆的适宜产地。
阿拉比卡咖啡豆的咖啡因含量较低,口感更(gèng)柔和(hé),带有花果香和鲜明的酸度。罗布斯塔咖啡豆通常含有较多(duō)咖啡因,呈现出浓烈鲜明的苦调,又包含坚果、泥土和香料等多层风味(fēngwèi),是油脂丰富的意式浓缩咖啡的“中流砥柱”,也多被用于制作速溶咖啡。
东非国家乌干达是罗布斯塔(sītǎ)咖啡树能够自然生长的少数国家之一。据乌干达咖啡加工(jiāgōng)企业星咖啡公司(gōngsī)总经理阿格雷·图穆海伊鲁韦介绍,罗布斯塔咖啡树通常生长在(zài)海拔200米至1500米之间的地区。乌干达特别是维多利亚湖周边地区(zhōubiāndìqū)由于地势适宜,加上当地的热带气候,就成了罗布斯塔咖啡的“家”。
过去几个(jǐgè)世纪以来,乌干达的野生森林里都生长着(zhe)罗布斯塔咖啡树,当地布干达人在欧洲殖民者还未到来前(qián)就开始种植咖啡。如今,在乌干达埃尔贡山和(hé)鲁文佐里山脉附近等传统咖啡种植区,仍生长着一些年代久远的咖啡树。
“我(wǒ)曾经有一个农场,就在非洲恩贡山脚下。往北不到一百英里,赤道横穿高原。”丹麦作家凯伦·布里克森(lǐkèsēn)在1937年(nián)发表的自传体小说《走出非洲》中这样开篇。小说描绘了1914年至1931年,布里克森在非洲经营咖啡农场的故事,成为(chéngwéi)那个时代的缩影。
19世纪末,西方殖民者在东非地区强占当地部族的土地,用于(yòngyú)种植咖啡等经济作物,并将这些农产品运往欧洲加工销售。这段时期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满(mǎn)是血泪的痛苦记忆(jìyì)。
肯尼亚中部(zhōngbù)高原地区的红土下,就掩埋着一部(yībù)浸透鲜血的悲壮历史。1893年,法国传教士首次把咖啡带入肯尼亚。两年后,英国政府(yīngguózhèngfǔ)宣布肯尼亚为英国的“东非保护地”。
为攫取利润,英国殖民当局决定在肯尼亚种植经济作物。他们发现肯尼亚中部的火山(huǒshān)土十分肥沃,再加上1500米至2100米的高(gāo)海拔和当地温润的气候(qìhòu),是阿拉比卡咖啡理想的生长环境。于是,殖民者迅速(xùnsù)开启肯尼亚咖啡种植的商业化进程。
土地成为他们掠夺的首要目标(mùbiāo)之一。在肯尼亚国家档案馆里,躺着当年泛黄的地契(dìqì)与褪色的迁移令——殖民官员用(yòng)钢笔划定的所谓“无主之地”,实际上很多都是肯尼亚当地部族赖以生存的土地。
1902年,英国政府颁布《皇家(huángjiā)土地法令》,规定所有“东非保护地”为皇家土地并受国王管理,1000英亩以下的(de)土地可交给部分官员(guānyuán)出售或出租,租期为99年。该法令将(jiāng)最丰饶的土地划为“白人高地”,世代(shìdài)在此耕作(gēngzuò)的基库尤人和卡伦津人被驱赶至北方贫瘠的保留地。在殖民当局的严酷政策和繁重税负下,许多当地部族民众不仅被夺走了土地,还被迫沦为白人农场的廉价劳动力。
肯尼亚恩齐博物馆主管麦纳(màinà)·齐拉里(lālǐ)介绍说,1903年,纳纽基、尼亚胡鲁鲁、外恩佐亚等“白人高地”地区仅有(yǒu)约100名白人定居者;而到了1950年,白人定居者已超过(chāoguò)8万人。统计显示,1960年,在肯尼亚拥有超过2000英亩土地(tǔdì)的大农场主约有2000人,他们都是欧洲人。
布里克森在《走出非洲》中也写(xiě)到当地(dì)佃农(diànnóng)被农场主剥削的(de)情况。她的6000英亩土地中约有1000英亩由佃农耕种。这些佃农的父辈就生在农场,他们也是土生土长(tǔshēngtǔzhǎng)的当地人,却没有土地所有权。“佃农都是当地土著,拖家带口地在白人农场里耕种几亩薄田,作为回报,每年还得为白人干一段时间的活儿。”
设在(shèzài)肯尼亚(kěnníyà)的非洲(fēizhōu)精品咖啡(kāfēi)协会副主席卡鲁加·马查里亚告诉新华社记者,欧洲殖民者禁止当地人自己种植咖啡,并把他们从肥沃的土地上赶走。当地人只能在白人咖啡种植园里充当廉价甚至免费的劳工。殖民时期建立的咖啡产业体系以向欧洲出口咖啡生豆(shēngdòu)为主,后续(hòuxù)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均在非洲以外完成。这意味着,咖啡虽然种植在非洲土地上,当地民众却收益甚微。
非洲公平(gōngpíng)贸易组织项目总监(zǒngjiān)克里斯·奥卢奥奇指出,在肯尼亚被殖民统治的(de)时代,咖啡产业的几乎所有(suǒyǒu)价值都被欧洲和美国占有,“非洲大陆却一无所有”。即便是现在,肯尼亚本地大量咖啡豆交易仍不得不通过欧美跨国企业进行。
肯尼亚邻国乌干达在19世纪末被英国殖民者以“保护国”名义(míngyì)据为己有。英国殖民者大力推广茶叶,让当地人把茶作为(zuòwéi)主要饮品,而把乌干达出产的咖啡几乎全部用于出口(chūkǒu)。
如今,人们在乌干达仍能找到英国殖民者为咖啡商业化(shāngyèhuà)生产残酷压榨当地(dāngdì)民众的(de)印记。这里有一种叫“Kiboko”的咖啡,这个词(cí)在当地斯瓦希里语中意为“河马尾巴”,引申为各种材料做的鞭子(biānzi)。当年,英国殖民者在咖啡园内(nèi)来回巡视,用河马皮制成的鞭子抽打当地农民,强迫他们卖力劳作。因此,在乌干达人眼中,咖啡这种饮品和西方殖民者的鞭子紧紧联系在一起。
殖民历史还给乌干达人造成(zàochéng)一种观念——咖啡是“白人饮品”。当(dāng)地人种植咖啡是为了换取微薄的(de)收入(shōurù),他们自己很少消费咖啡。据统计,2023年(nián)乌干达国内咖啡消费量只有全国总产量的3%到5%。来自乌干达中部的奥利维娅·穆索凯说,自己当了40多年咖啡农,只尝过一把咖啡豆。首都坎帕拉以外的一些地方,有的酒店服务人员甚至不知道如何用磨好的咖啡粉做一杯香浓咖啡(nóngkāfēi)。
20世纪五六十年代,非洲民族(mínzú)解放运动风起云涌。1963年12月12日,肯尼亚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。殖民者虽(suī)已离去,但其留下的经济枷锁(jiāsuǒ)依然禁锢着这片土地。
咖啡成为肯尼亚独立后经济发展(fāzhǎn)的双刃剑:它带来了外汇收入(wàihuìshōurù),也埋下了粮食危机、农民贫困和在产业链中处于不平等地位的苦果。
独立后初期,肯尼亚政府延续了(le)殖民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,把大量土地用于(yòngyú)种植(zhòngzhí)咖啡和茶叶等经济作物。咖啡带来了外汇收入,粮食生产却被挤压到边缘;商人赚取了利润,农民却陷入了贫困(pínkùn)。在肯尼亚农村地区,因咖啡收购价过低而引发的抗议活动时有发生。
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中非中心执行主任丹尼斯·穆内内回忆说,自己的爷爷(yéyé)曾种植咖啡(kāfēi)。当年因咖啡价格持续走低,入不敷出(rùbùfūchū)的爷爷不得不砍掉栽培多年(duōnián)的咖啡树,还有一些农户烧掉成袋的咖啡果以示抗议。
在咖啡交易环节,昔日殖民者的(de)桎梏也长期紧锁着非洲国家的脖颈。
在内罗毕(nèiluóbì)市中心,一栋白绿相间的(de)高层建筑静静矗立。这里是成立于1935年的内罗毕咖啡拍卖所。作为从殖民时期延续(yánxù)至今的咖啡交易平台,它继续主导着肯尼亚的咖啡出口贸易。
穆内内说:“肯尼亚(kěnníyà)在独立后很长(hěnzhǎng)一段(yīduàn)时期内延续着殖民时期以出口生豆为主的模式,这是导致肯尼亚咖啡(kāfēi)产业发展困境的原因之一。”今天,肯尼亚的咖啡豆仍大多以半加工形式,通过殖民者当年建立的内罗毕(nèiluóbì)咖啡拍卖所(suǒ)流向欧洲市场。“我们几乎没有产业链的控制权和话语权。”拍卖所交易的定价权掌握在少数国际买家和本地中间商手中,本地咖啡农只能被动接受价格。
从全球范围来看,咖啡产业“种子”与“杯子”分离(fēnlí)情况严重,咖啡原产地多分布于非洲等(děng)发展中国家和地区,但大宗咖啡的标准化生产和消费市场主要集中(jízhōng)在欧美等发达国家。据一家行业网络媒体统计,目前全球咖啡业年收入最高的几家大公司基本(jīběn)都来自欧美,这些西方(xīfāng)大型跨国企业在行业中拥有强大的控制力。
澳大利亚“对话”网站刊文指出,全球(quánqiú)咖啡业的(de)(de)商业模式建立在新殖民主义的基础上,全球南方国家的贫穷农民生产咖啡,供发达国家(fādáguójiā)的富裕人群消费。全球80%的咖啡由2500万经营小型咖啡园的农民生产,他们中许多人难以过上体面的生活。一批跨国咖啡公司在全球咖啡产业链中占据(zhànjù)主导地位,获利颇丰。
有统计显示,欧洲精品咖啡馆里一杯咖啡的价格通常是4美元(měiyuán)左右,而肯尼亚咖农一天的收入最多只有(zhǐyǒu)2.3美元。
肯尼亚的困境并非孤例。埃塞俄比亚咖啡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,零售价非常高。但据统计(jùtǒngjì),零售价中只有(zhǐyǒu)5%到10%真正(zhēnzhèng)回到了埃塞人手中(shǒuzhōng),大部分利润由分销商和中间商赚得。埃塞咖农劳累一年的收入仅为500美元左右。
乌干达“鼓舞非洲(fēizhōu)”咖啡产业(chǎnyè)园董事长(dǒngshìzhǎng)纳尔逊·图古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,非洲咖啡生产国遭遇的(de)不公极大打击当地咖农积极性,也阻碍非洲咖啡产业可持续发展。全球咖啡贸易带来巨额财富,非洲咖农理应得到“更公平合理的分配”。
“非洲不应只是全球咖啡(kāfēi)产业链中的原料仓!”——这种呼声在肯尼亚(kěnníyà)、埃塞俄比亚和乌干达等非洲咖啡生产国(shēngchǎnguó)越来越强烈。如何提升非洲在世界咖啡供应链中的地位,建立更加(gèngjiā)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,使非洲咖农获得合理报酬,是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肯尼亚的应对策略之一(zhīyī)是组建(zǔjiàn)小农户(nónghù)咖啡合作社(hézuòshè)。非洲精品咖啡协会副主席马查里亚介绍说,目前,肯尼亚的咖农有两个主要群体——大型咖啡种植园和小农户。后者通常由(yóu)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组织起来,从而发挥集体力量。如今,肯尼亚约有500家咖啡合作社,覆盖80万个小农户。
马查里亚说,由于(yóuyú)适宜种植咖啡的地区有限,肯尼亚咖啡业正采取提升单位产量的策略,以“增产不增地(zēngdì)”的方式提高整体产量。
在(zài)肯尼亚中部基里尼亚加郡,当地独特的(de)土壤和气候条件孕育出独具一格的咖啡,热销国际市场。这里的穆蒂拉咖农合作社由8000个小农户组成(zǔchéng)。
这家合作社的农业专家(zhuānjiā)维克多·穆内内说,合作社以赊销方式向(xiàng)农民提供化肥和农药,农民可以在(zài)交付咖啡果后(guǒhòu)偿还贷款,确保(quèbǎo)他们即使在缺少流动资金的情况下也能按时用上化肥和农药,从而提高咖啡豆的产量和品质。此外,合作社还为农民提供线上线下培训和电话咨询服务,定期聘请专业人员为农民提供土壤采样分析,精准测定种植所(suǒ)需的营养元素。
穆蒂拉咖农合作社农民丹尼尔(dānníěr)·瓦奇拉年逾古稀。他继承了一块仅半英亩(约合0.2公顷)的土地,从事咖啡和奶牛(nǎiniú)混合种养殖。瓦奇拉接受(jiēshòu)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骄傲地说,他靠着这块土地不仅养活了一家五口,还让三个子女(zǐnǚ)都接受了教育。
前两年,瓦奇拉盖起一间像样(xiàngyàng)的小砖房。眼下,他正请帮手搭建(dājiàn)机器棚子,为增产做好准备。“目前,我的一个女儿在帮我一起(yìqǐ)打理(dǎlǐ)这块田地。如果她愿意,我希望她能继续种植咖啡,用咖啡收成给她和她今后的家庭带来幸福果实。”瓦奇拉满怀期待地说。
近年来,肯尼亚政府(kěnníyàzhèngfǔ)不断升级扶持咖啡产业的措施,比如设立“咖啡樱桃预付款循环基金”,为小农户提供无(wú)抵押(dǐyā)贷款。肯尼亚政府还通过“直接结算系统”基础平台建立“3天支付保障机制”,农户们在交货后72小时内就(jiù)可(kě)收到货款,审批流程从原来的5到14天大幅缩短。今年年初,肯尼亚政府多部门出台政策,计划进一步改进咖啡种植技术(jìshù),扩大非传统产区种植,并提升拍卖系统透明度。
肯尼亚国家统计局披露,2024年该国咖啡出口量(chūkǒuliàng)较前一年增加(zēngjiā)12%至53519吨,出口收入也(yě)从2023年的2.51亿美元升至2.96亿美元。
除了将小农户团结起来(tuánjiéqǐlái)发挥集体力量,一些非洲国家还通过创建本土咖啡品牌等方法提高咖啡产业附加值,努力抓住全球南方国家的市场机遇(jīyù),提升非洲国家在(zài)世界(shìjiè)咖啡产业链中的话语权,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咖啡贸易规则。
埃塞目前是非洲最大、世界第五大咖啡生产国,每年产量约(yuē)60万吨。从出口生豆到定制(dìngzhì)化生产成品,该国近年来不断优化咖啡产业结构,向价值链高端攀登。埃塞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,包括在主要国际(guójì)市场注册商标、向全球(quánqiú)推广本国咖啡品牌等,努力在不断扩大的(de)特色咖啡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针对本国咖啡生产商多为分散小农户的情况,埃塞政府2004年打响埃塞咖啡品牌化“第一枪”,为三个(sāngè)咖啡产区名称注册了商标,分别为耶加雪菲、西达摩和哈拉尔。此举(cǐjǔ)旨在更有效控制埃塞特色咖啡产品的分销,通过提高价格和销量(xiāoliàng)来(lái)增加利润。
埃塞俄比亚知识产权局前局长格塔丘·门吉斯蒂·阿莱穆(āláimù)表示,注册商标是为了在(zài)国际市场建立埃塞品牌的知名度,从而(cóngér)激发咖啡消费者的长期需求。
与此同时,埃塞咖啡(kāfēi)企业也在(zài)奋力进军(jìnjūn)产业链下游的(de)咖啡深加工领域。哈德罗咖啡公司便是其中的领军者之一。这家公司以其所处的埃塞南部咖啡种植小镇命名品牌,产品包括不同烘焙程度的咖啡豆和不同研磨程度的咖啡粉。
在哈德罗公司的加工厂,记者看到员工们认真挑拣出有缺陷的咖啡生豆。经过挑拣的咖啡生豆在烘焙(hōngbèi)机里不停翻滚,颜色逐渐变暗(biànàn),浓浓的咖啡香气充盈着整个车间(chējiān)。一旁的咖啡研磨机也在飞速转动,褐色的咖啡粉末(fěnmò)不断涌出。
“以往埃塞主要出口咖啡(kāfēi)生豆,我们现在则专注生产咖啡成品。我们希望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恰当(qiàdàng)的营销,增加埃塞俄比亚咖啡出口效益,促进(cùjìn)当地经济发展,增加咖啡从业者收入。”哈德罗咖啡公司市场开发部(shìchǎngkāifābù)主任穆巴拉克·艾哈迈德说。
乌干达也在咖啡产品增值方面(fāngmiàn)不懈努力。乌总统穆塞韦尼强调,增加(zēngjiā)附加值是乌干达咖啡产业发展(fāzhǎn)的核心所在。乌干达近期修订了《咖啡法案》,鼓励建立透明的咖啡拍卖机制,避免(bìmiǎn)农民受中间商剥削,同时鼓励本地加工企业发展深加工产品。
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·自然集团网站刊登的(de)一篇(yīpiān)研究报告指出,咖啡生产环节的收益(shōuyì)通常(tōngcháng)不到整个产业链总收益的10% ,小农户难以获得参与全球咖啡市场所需的知识和技能,这造成了产业链中的不平等。
肯尼亚(kěnníyà)非洲政策研究所中非中心执行主任穆内内说(shuō),目前全球咖啡(kāfēi)产业链中仍存在不公平、不公正的(de)权力格局——全球南方国家的咖农在生产环节付出巨大努力,但发达国家的经销商却在最终收益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咖啡产业链的中间环节。
非洲精品咖啡(kāfēi)协会副主席(zhǔxí)马查里亚认为,肯尼亚(kěnníyà)需要加快市场(shìchǎng)多元化步伐,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,提升产业链附加值,确保农民能够获得更公平的收益,同时保持肯尼亚咖啡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。
乌干达咖啡业界人士图古梅(túgǔméi)说:“全球咖啡贸易中的大部分利润都流向了欧美国家,非洲生产者却陷于贫困。我们必须推动全球南方国家间的联合与合作,争取(zhēngqǔ)更(gèng)公平的利益分配。”
“在短短5分钟之内,我们的2000包咖啡就全(quán)卖光(màiguāng)了,这让我太吃惊了!”卢旺达驻华大使詹姆斯·基莫尼奥2020年在中国参加了一场网络助农(zhùnóng)活动(huódòng),为卢旺达品牌“大猩猩”咖啡带货直播。几分钟销售一空的业绩,让他真切感受到先进电子商务的巨大魅力(mèilì),也感受到南南合作的巨大潜力。
如今,肯尼亚、埃塞等非洲咖啡生产国正着力加强南方国家(guójiā)之间的合作:通过各类展会、电商平台等不断扩大销售网络(wǎngluò),把(bǎ)目光(mùguāng)投向埃及、尼日利亚、中国等南方国家市场;与中国等南方国家开展种植技术合作,选育更优良咖啡品种……2024年2月,第一届非洲咖啡周活动在埃塞举办,吸引(xīyǐn)800多名非洲和(hé)国际咖啡生产商、加工商、销售商代表参与,助力提升非洲咖啡出口附加值。
从“一粒种子”到“一杯咖啡(kāfēi)(kāfēi)”,乌干达政府部门和私营企业正在(zhèngzài)积极尝试通过(tōngguò)推动(tuīdòng)产品多样化等(děng)措施,拓宽本国咖啡产业市场。乌干达咖啡发展局培训咖啡师制作和提供优质咖啡,鼓励他们参加乌干达全国咖啡师锦标赛。乌干达年轻一代开始在本国开设咖啡馆,推动国内咖啡消费增长。乌干达人还将咖啡制作成磨砂膏、润肤露甚至香氛瓶,给咖啡爱好者带来更多选择。
“如果我会唱非洲的歌,我想歌唱那长颈鹿,以及(yǐjí)洒在它背上的新月;歌唱那田中(tiánzhōng)犁铧,以及咖啡农(nóng)淌汗的脸庞……”《走出非洲》作者布里克森曾这样回忆道。
如果小小咖啡豆也会唱一首非洲之歌,那么悠扬旋律中一定(yídìng)融汇着昔日被西方(xīfāng)列强掠夺压迫的苦涩记忆、独立后被殖民遗祸低端锁定的酸楚挣扎,以及踏着全球南方觉醒(juéxǐng)浪潮走上团结自强、发展繁荣之路(zhīlù)的百折不挠。
【专访】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中非中心(zhōngxīn)执行主任丹尼斯·穆内内:
今天,我们在肯尼亚聊咖啡、聊历史,于我而言是非常(fēicháng)新颖的角度,让我重新思考咖啡对于非洲这片土地及其(jíqí)人民的意义。
咖啡(kāfēi)不仅仅是一种作物,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。它是非洲不少国家的经济支柱,承载着(zhe)人民的汗水与期望。咖啡的种植史也是这片土地(tǔdì)和人民从被剥削到觉醒、不懈追求自立自强的历程。
西方殖民者利用肯尼亚得天独厚的气候(qìhòu)和土壤(tǔrǎng),把利益牢牢(láoláo)攥在自己手中。肯尼亚咖农在咖啡园里日复一日地辛苦劳作,却只能得到微薄收入,眼睁睁地看着半加工的咖啡豆被运往欧洲(ōuzhōu)。殖民者的剥削让肯尼亚沦为原材料供应国,国家的经济命脉被他人掌控。
肯尼亚1963年独立后(hòu),咖啡产业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(zhòngyào)支柱,政府鼓励农民种植咖啡。咖啡不仅创造(chuàngzào)大量就业机会,还为肯尼亚带来外汇收入。可是,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经济模式依然束缚着(zhe)我们的发展。我们严重依赖国际市场,依然以半加工产品的形式出口(chūkǒu)咖啡豆,绝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和发达国家攫取。
如今,肯尼亚开始反思和行动。政府(zhèngfǔ)推动本土咖啡加工业发展,鼓励(gǔlì)农民和企业家创立自己的品牌。越来越多肯尼亚人投身咖啡产业,从种植到(dào)加工,从烘焙到销售,我们正努力打造一条完整产业链。咖啡不再只是出口的商品,它(tā)将真正成为肯尼亚人的骄傲。
我(wǒ)不禁想起2024年在北京参加一次会议时的情景。中国朋友请我在一家咖啡馆品尝了一杯标为肯尼亚AA级单品咖啡豆的精品咖啡。那一刻,我既惊讶又自豪。惊讶的是,我们(wǒmen)的咖啡已经以如此高品质形式出现在遥远的中国市场;自豪的是,肯尼亚咖啡的独特(dútè)风味得到世界(shìjiè)认可。这让我更加坚信,我们完全有(yǒu)能力(nénglì)在全球咖啡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未来,我们要减少对原材料出口模式的(de)(de)依赖,推动产业(chǎnyè)升级。这不仅是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,更是为了打破不公平的全球供应链,让我们的农民(nóngmín)从辛勤劳动中获得应有的回报。我们要让咖啡的价值真正造福肯尼亚人民(rénmín),抓住全球南方市场的机遇,让非洲的咖啡品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。
新华社内罗毕5月25日电(rìdiàn) 题:一颗咖啡豆的前世今生
新华社(xīnhuáshè)记者林晶 刘方强 聂祖国
肯尼亚首都(shǒudū)内罗毕卡伦区一间咖啡馆内,棕栗色的(de)肯尼亚AA级咖啡豆在咖啡师的专注目光中被研磨、萃取、冲调,苦味世界随即发生奇妙变化,绽放出独特的明亮酸调,宛如饱满(bǎomǎn)多汁的热带水果,顿时香(xiāng)溢满室,沁人心脾。
肯尼亚(kěnníyà)所在的非洲东部地区与咖啡有着不解之缘。位于非洲之角的埃塞俄比亚被誉为咖啡“故乡(gùxiāng)”。以(yǐ)肯尼亚AA和埃塞耶加雪菲为代表的精品咖啡豆深受各国咖啡爱好者喜爱(xǐài),是世界咖啡市场上的热门商品。
咖啡种植业是(shì)一些非洲国家的(de)支柱产业,同时也是非洲所遭遇的历史与现实不公的一个缩影。“一公斤(gōngjīn)优质咖啡豆(kāfēidòu)的价格可能是2.5美元,但同等重量(zhòngliàng)、经过烘焙、研磨(yánmó)和包装的咖啡价格可能是40美元。全球南方国家的资金大量流失到北方国家。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,还有就业机会。非洲损失巨大。”乌干达总统(zǒngtǒng)穆塞韦尼2023年在第二届(dìèrjiè)G25非洲咖啡峰会期间说。他把西方国家利用非洲咖啡原料赚取巨额利润的做法称为“现代奴隶制”,希望进一步唤起非洲咖啡生产国自主发展本国产业、加强南方国家合作的意识。
小小的咖啡豆,从“源起非洲”到“走出非洲”,并向着(xiàngzhe)“造福非洲”的方向迈进(màijìn),其背后深藏着这片土地被殖民和(hé)剥削的血泪记忆,也见证着潮起南方的新航程。
咖啡(kāfēi)被视为来自非洲的惊喜。
相传公元800年左右,在埃塞南部咖法地区(dìqū),有一天,牧羊人卡尔迪放牧时忽然看到羊群变得格外兴奋、活蹦乱跳。仔细观察后,他发现这原来是因为羊群误食了山上一种不知名植物的(de)红色浆果(jiāngguǒ)。出于(chūyú)好奇,卡尔迪也摘下浆果品尝,结果一整天都兴奋不已。
就这样,咖法人开始饮用这种神奇红果制作的饮品。这种饮品也因(yīn)咖法而得名咖啡,并通过贸易往来(màoyìwǎnglái)从埃塞传向世界,成为(chéngwéi)全球三大饮品之一。
这个故事(gùshì)的真实性难以考证,但世人普遍认为埃塞俄比亚是咖啡的发源地(fāyuándì),“咖啡”一词是由(yóu)“咖法”这一地名转化而来。如今,埃塞当地还流传着一句俗语:“咖啡就是我们的面包。”
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是世界最主要的两大咖啡豆品种,相传都源自非洲。东非高原气候适宜,为阿拉比卡咖啡豆提供了(le)得天独厚(détiāndúhòu)的生长条件;中部、西部非洲以及(yǐjí)部分东非低(dī)海拔地区,成为罗布斯塔咖啡豆的适宜产地。
阿拉比卡咖啡豆的咖啡因含量较低,口感更(gèng)柔和(hé),带有花果香和鲜明的酸度。罗布斯塔咖啡豆通常含有较多(duō)咖啡因,呈现出浓烈鲜明的苦调,又包含坚果、泥土和香料等多层风味(fēngwèi),是油脂丰富的意式浓缩咖啡的“中流砥柱”,也多被用于制作速溶咖啡。
东非国家乌干达是罗布斯塔(sītǎ)咖啡树能够自然生长的少数国家之一。据乌干达咖啡加工(jiāgōng)企业星咖啡公司(gōngsī)总经理阿格雷·图穆海伊鲁韦介绍,罗布斯塔咖啡树通常生长在(zài)海拔200米至1500米之间的地区。乌干达特别是维多利亚湖周边地区(zhōubiāndìqū)由于地势适宜,加上当地的热带气候,就成了罗布斯塔咖啡的“家”。
过去几个(jǐgè)世纪以来,乌干达的野生森林里都生长着(zhe)罗布斯塔咖啡树,当地布干达人在欧洲殖民者还未到来前(qián)就开始种植咖啡。如今,在乌干达埃尔贡山和(hé)鲁文佐里山脉附近等传统咖啡种植区,仍生长着一些年代久远的咖啡树。
“我(wǒ)曾经有一个农场,就在非洲恩贡山脚下。往北不到一百英里,赤道横穿高原。”丹麦作家凯伦·布里克森(lǐkèsēn)在1937年(nián)发表的自传体小说《走出非洲》中这样开篇。小说描绘了1914年至1931年,布里克森在非洲经营咖啡农场的故事,成为(chéngwéi)那个时代的缩影。
19世纪末,西方殖民者在东非地区强占当地部族的土地,用于(yòngyú)种植咖啡等经济作物,并将这些农产品运往欧洲加工销售。这段时期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满(mǎn)是血泪的痛苦记忆(jìyì)。
肯尼亚中部(zhōngbù)高原地区的红土下,就掩埋着一部(yībù)浸透鲜血的悲壮历史。1893年,法国传教士首次把咖啡带入肯尼亚。两年后,英国政府(yīngguózhèngfǔ)宣布肯尼亚为英国的“东非保护地”。
为攫取利润,英国殖民当局决定在肯尼亚种植经济作物。他们发现肯尼亚中部的火山(huǒshān)土十分肥沃,再加上1500米至2100米的高(gāo)海拔和当地温润的气候(qìhòu),是阿拉比卡咖啡理想的生长环境。于是,殖民者迅速(xùnsù)开启肯尼亚咖啡种植的商业化进程。
土地成为他们掠夺的首要目标(mùbiāo)之一。在肯尼亚国家档案馆里,躺着当年泛黄的地契(dìqì)与褪色的迁移令——殖民官员用(yòng)钢笔划定的所谓“无主之地”,实际上很多都是肯尼亚当地部族赖以生存的土地。
1902年,英国政府颁布《皇家(huángjiā)土地法令》,规定所有“东非保护地”为皇家土地并受国王管理,1000英亩以下的(de)土地可交给部分官员(guānyuán)出售或出租,租期为99年。该法令将(jiāng)最丰饶的土地划为“白人高地”,世代(shìdài)在此耕作(gēngzuò)的基库尤人和卡伦津人被驱赶至北方贫瘠的保留地。在殖民当局的严酷政策和繁重税负下,许多当地部族民众不仅被夺走了土地,还被迫沦为白人农场的廉价劳动力。
肯尼亚恩齐博物馆主管麦纳(màinà)·齐拉里(lālǐ)介绍说,1903年,纳纽基、尼亚胡鲁鲁、外恩佐亚等“白人高地”地区仅有(yǒu)约100名白人定居者;而到了1950年,白人定居者已超过(chāoguò)8万人。统计显示,1960年,在肯尼亚拥有超过2000英亩土地(tǔdì)的大农场主约有2000人,他们都是欧洲人。
布里克森在《走出非洲》中也写(xiě)到当地(dì)佃农(diànnóng)被农场主剥削的(de)情况。她的6000英亩土地中约有1000英亩由佃农耕种。这些佃农的父辈就生在农场,他们也是土生土长(tǔshēngtǔzhǎng)的当地人,却没有土地所有权。“佃农都是当地土著,拖家带口地在白人农场里耕种几亩薄田,作为回报,每年还得为白人干一段时间的活儿。”
设在(shèzài)肯尼亚(kěnníyà)的非洲(fēizhōu)精品咖啡(kāfēi)协会副主席卡鲁加·马查里亚告诉新华社记者,欧洲殖民者禁止当地人自己种植咖啡,并把他们从肥沃的土地上赶走。当地人只能在白人咖啡种植园里充当廉价甚至免费的劳工。殖民时期建立的咖啡产业体系以向欧洲出口咖啡生豆(shēngdòu)为主,后续(hòuxù)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均在非洲以外完成。这意味着,咖啡虽然种植在非洲土地上,当地民众却收益甚微。
非洲公平(gōngpíng)贸易组织项目总监(zǒngjiān)克里斯·奥卢奥奇指出,在肯尼亚被殖民统治的(de)时代,咖啡产业的几乎所有(suǒyǒu)价值都被欧洲和美国占有,“非洲大陆却一无所有”。即便是现在,肯尼亚本地大量咖啡豆交易仍不得不通过欧美跨国企业进行。
肯尼亚邻国乌干达在19世纪末被英国殖民者以“保护国”名义(míngyì)据为己有。英国殖民者大力推广茶叶,让当地人把茶作为(zuòwéi)主要饮品,而把乌干达出产的咖啡几乎全部用于出口(chūkǒu)。
如今,人们在乌干达仍能找到英国殖民者为咖啡商业化(shāngyèhuà)生产残酷压榨当地(dāngdì)民众的(de)印记。这里有一种叫“Kiboko”的咖啡,这个词(cí)在当地斯瓦希里语中意为“河马尾巴”,引申为各种材料做的鞭子(biānzi)。当年,英国殖民者在咖啡园内(nèi)来回巡视,用河马皮制成的鞭子抽打当地农民,强迫他们卖力劳作。因此,在乌干达人眼中,咖啡这种饮品和西方殖民者的鞭子紧紧联系在一起。
殖民历史还给乌干达人造成(zàochéng)一种观念——咖啡是“白人饮品”。当(dāng)地人种植咖啡是为了换取微薄的(de)收入(shōurù),他们自己很少消费咖啡。据统计,2023年(nián)乌干达国内咖啡消费量只有全国总产量的3%到5%。来自乌干达中部的奥利维娅·穆索凯说,自己当了40多年咖啡农,只尝过一把咖啡豆。首都坎帕拉以外的一些地方,有的酒店服务人员甚至不知道如何用磨好的咖啡粉做一杯香浓咖啡(nóngkāfēi)。
20世纪五六十年代,非洲民族(mínzú)解放运动风起云涌。1963年12月12日,肯尼亚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。殖民者虽(suī)已离去,但其留下的经济枷锁(jiāsuǒ)依然禁锢着这片土地。
咖啡成为肯尼亚独立后经济发展(fāzhǎn)的双刃剑:它带来了外汇收入(wàihuìshōurù),也埋下了粮食危机、农民贫困和在产业链中处于不平等地位的苦果。
独立后初期,肯尼亚政府延续了(le)殖民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,把大量土地用于(yòngyú)种植(zhòngzhí)咖啡和茶叶等经济作物。咖啡带来了外汇收入,粮食生产却被挤压到边缘;商人赚取了利润,农民却陷入了贫困(pínkùn)。在肯尼亚农村地区,因咖啡收购价过低而引发的抗议活动时有发生。
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中非中心执行主任丹尼斯·穆内内回忆说,自己的爷爷(yéyé)曾种植咖啡(kāfēi)。当年因咖啡价格持续走低,入不敷出(rùbùfūchū)的爷爷不得不砍掉栽培多年(duōnián)的咖啡树,还有一些农户烧掉成袋的咖啡果以示抗议。
在咖啡交易环节,昔日殖民者的(de)桎梏也长期紧锁着非洲国家的脖颈。
在内罗毕(nèiluóbì)市中心,一栋白绿相间的(de)高层建筑静静矗立。这里是成立于1935年的内罗毕咖啡拍卖所。作为从殖民时期延续(yánxù)至今的咖啡交易平台,它继续主导着肯尼亚的咖啡出口贸易。
穆内内说:“肯尼亚(kěnníyà)在独立后很长(hěnzhǎng)一段(yīduàn)时期内延续着殖民时期以出口生豆为主的模式,这是导致肯尼亚咖啡(kāfēi)产业发展困境的原因之一。”今天,肯尼亚的咖啡豆仍大多以半加工形式,通过殖民者当年建立的内罗毕(nèiluóbì)咖啡拍卖所(suǒ)流向欧洲市场。“我们几乎没有产业链的控制权和话语权。”拍卖所交易的定价权掌握在少数国际买家和本地中间商手中,本地咖啡农只能被动接受价格。
从全球范围来看,咖啡产业“种子”与“杯子”分离(fēnlí)情况严重,咖啡原产地多分布于非洲等(děng)发展中国家和地区,但大宗咖啡的标准化生产和消费市场主要集中(jízhōng)在欧美等发达国家。据一家行业网络媒体统计,目前全球咖啡业年收入最高的几家大公司基本(jīběn)都来自欧美,这些西方(xīfāng)大型跨国企业在行业中拥有强大的控制力。
澳大利亚“对话”网站刊文指出,全球(quánqiú)咖啡业的(de)(de)商业模式建立在新殖民主义的基础上,全球南方国家的贫穷农民生产咖啡,供发达国家(fādáguójiā)的富裕人群消费。全球80%的咖啡由2500万经营小型咖啡园的农民生产,他们中许多人难以过上体面的生活。一批跨国咖啡公司在全球咖啡产业链中占据(zhànjù)主导地位,获利颇丰。
有统计显示,欧洲精品咖啡馆里一杯咖啡的价格通常是4美元(měiyuán)左右,而肯尼亚咖农一天的收入最多只有(zhǐyǒu)2.3美元。
肯尼亚的困境并非孤例。埃塞俄比亚咖啡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,零售价非常高。但据统计(jùtǒngjì),零售价中只有(zhǐyǒu)5%到10%真正(zhēnzhèng)回到了埃塞人手中(shǒuzhōng),大部分利润由分销商和中间商赚得。埃塞咖农劳累一年的收入仅为500美元左右。
乌干达“鼓舞非洲(fēizhōu)”咖啡产业(chǎnyè)园董事长(dǒngshìzhǎng)纳尔逊·图古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,非洲咖啡生产国遭遇的(de)不公极大打击当地咖农积极性,也阻碍非洲咖啡产业可持续发展。全球咖啡贸易带来巨额财富,非洲咖农理应得到“更公平合理的分配”。
“非洲不应只是全球咖啡(kāfēi)产业链中的原料仓!”——这种呼声在肯尼亚(kěnníyà)、埃塞俄比亚和乌干达等非洲咖啡生产国(shēngchǎnguó)越来越强烈。如何提升非洲在世界咖啡供应链中的地位,建立更加(gèngjiā)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,使非洲咖农获得合理报酬,是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肯尼亚的应对策略之一(zhīyī)是组建(zǔjiàn)小农户(nónghù)咖啡合作社(hézuòshè)。非洲精品咖啡协会副主席马查里亚介绍说,目前,肯尼亚的咖农有两个主要群体——大型咖啡种植园和小农户。后者通常由(yóu)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组织起来,从而发挥集体力量。如今,肯尼亚约有500家咖啡合作社,覆盖80万个小农户。
马查里亚说,由于(yóuyú)适宜种植咖啡的地区有限,肯尼亚咖啡业正采取提升单位产量的策略,以“增产不增地(zēngdì)”的方式提高整体产量。
在(zài)肯尼亚中部基里尼亚加郡,当地独特的(de)土壤和气候条件孕育出独具一格的咖啡,热销国际市场。这里的穆蒂拉咖农合作社由8000个小农户组成(zǔchéng)。
这家合作社的农业专家(zhuānjiā)维克多·穆内内说,合作社以赊销方式向(xiàng)农民提供化肥和农药,农民可以在(zài)交付咖啡果后(guǒhòu)偿还贷款,确保(quèbǎo)他们即使在缺少流动资金的情况下也能按时用上化肥和农药,从而提高咖啡豆的产量和品质。此外,合作社还为农民提供线上线下培训和电话咨询服务,定期聘请专业人员为农民提供土壤采样分析,精准测定种植所(suǒ)需的营养元素。
穆蒂拉咖农合作社农民丹尼尔(dānníěr)·瓦奇拉年逾古稀。他继承了一块仅半英亩(约合0.2公顷)的土地,从事咖啡和奶牛(nǎiniú)混合种养殖。瓦奇拉接受(jiēshòu)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骄傲地说,他靠着这块土地不仅养活了一家五口,还让三个子女(zǐnǚ)都接受了教育。
前两年,瓦奇拉盖起一间像样(xiàngyàng)的小砖房。眼下,他正请帮手搭建(dājiàn)机器棚子,为增产做好准备。“目前,我的一个女儿在帮我一起(yìqǐ)打理(dǎlǐ)这块田地。如果她愿意,我希望她能继续种植咖啡,用咖啡收成给她和她今后的家庭带来幸福果实。”瓦奇拉满怀期待地说。
近年来,肯尼亚政府(kěnníyàzhèngfǔ)不断升级扶持咖啡产业的措施,比如设立“咖啡樱桃预付款循环基金”,为小农户提供无(wú)抵押(dǐyā)贷款。肯尼亚政府还通过“直接结算系统”基础平台建立“3天支付保障机制”,农户们在交货后72小时内就(jiù)可(kě)收到货款,审批流程从原来的5到14天大幅缩短。今年年初,肯尼亚政府多部门出台政策,计划进一步改进咖啡种植技术(jìshù),扩大非传统产区种植,并提升拍卖系统透明度。
肯尼亚国家统计局披露,2024年该国咖啡出口量(chūkǒuliàng)较前一年增加(zēngjiā)12%至53519吨,出口收入也(yě)从2023年的2.51亿美元升至2.96亿美元。
除了将小农户团结起来(tuánjiéqǐlái)发挥集体力量,一些非洲国家还通过创建本土咖啡品牌等方法提高咖啡产业附加值,努力抓住全球南方国家的市场机遇(jīyù),提升非洲国家在(zài)世界(shìjiè)咖啡产业链中的话语权,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咖啡贸易规则。
埃塞目前是非洲最大、世界第五大咖啡生产国,每年产量约(yuē)60万吨。从出口生豆到定制(dìngzhì)化生产成品,该国近年来不断优化咖啡产业结构,向价值链高端攀登。埃塞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,包括在主要国际(guójì)市场注册商标、向全球(quánqiú)推广本国咖啡品牌等,努力在不断扩大的(de)特色咖啡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针对本国咖啡生产商多为分散小农户的情况,埃塞政府2004年打响埃塞咖啡品牌化“第一枪”,为三个(sāngè)咖啡产区名称注册了商标,分别为耶加雪菲、西达摩和哈拉尔。此举(cǐjǔ)旨在更有效控制埃塞特色咖啡产品的分销,通过提高价格和销量(xiāoliàng)来(lái)增加利润。
埃塞俄比亚知识产权局前局长格塔丘·门吉斯蒂·阿莱穆(āláimù)表示,注册商标是为了在(zài)国际市场建立埃塞品牌的知名度,从而(cóngér)激发咖啡消费者的长期需求。
与此同时,埃塞咖啡(kāfēi)企业也在(zài)奋力进军(jìnjūn)产业链下游的(de)咖啡深加工领域。哈德罗咖啡公司便是其中的领军者之一。这家公司以其所处的埃塞南部咖啡种植小镇命名品牌,产品包括不同烘焙程度的咖啡豆和不同研磨程度的咖啡粉。
在哈德罗公司的加工厂,记者看到员工们认真挑拣出有缺陷的咖啡生豆。经过挑拣的咖啡生豆在烘焙(hōngbèi)机里不停翻滚,颜色逐渐变暗(biànàn),浓浓的咖啡香气充盈着整个车间(chējiān)。一旁的咖啡研磨机也在飞速转动,褐色的咖啡粉末(fěnmò)不断涌出。
“以往埃塞主要出口咖啡(kāfēi)生豆,我们现在则专注生产咖啡成品。我们希望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恰当(qiàdàng)的营销,增加埃塞俄比亚咖啡出口效益,促进(cùjìn)当地经济发展,增加咖啡从业者收入。”哈德罗咖啡公司市场开发部(shìchǎngkāifābù)主任穆巴拉克·艾哈迈德说。
乌干达也在咖啡产品增值方面(fāngmiàn)不懈努力。乌总统穆塞韦尼强调,增加(zēngjiā)附加值是乌干达咖啡产业发展(fāzhǎn)的核心所在。乌干达近期修订了《咖啡法案》,鼓励建立透明的咖啡拍卖机制,避免(bìmiǎn)农民受中间商剥削,同时鼓励本地加工企业发展深加工产品。
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·自然集团网站刊登的(de)一篇(yīpiān)研究报告指出,咖啡生产环节的收益(shōuyì)通常(tōngcháng)不到整个产业链总收益的10% ,小农户难以获得参与全球咖啡市场所需的知识和技能,这造成了产业链中的不平等。
肯尼亚(kěnníyà)非洲政策研究所中非中心执行主任穆内内说(shuō),目前全球咖啡(kāfēi)产业链中仍存在不公平、不公正的(de)权力格局——全球南方国家的咖农在生产环节付出巨大努力,但发达国家的经销商却在最终收益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咖啡产业链的中间环节。
非洲精品咖啡(kāfēi)协会副主席(zhǔxí)马查里亚认为,肯尼亚(kěnníyà)需要加快市场(shìchǎng)多元化步伐,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,提升产业链附加值,确保农民能够获得更公平的收益,同时保持肯尼亚咖啡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。
乌干达咖啡业界人士图古梅(túgǔméi)说:“全球咖啡贸易中的大部分利润都流向了欧美国家,非洲生产者却陷于贫困。我们必须推动全球南方国家间的联合与合作,争取(zhēngqǔ)更(gèng)公平的利益分配。”
“在短短5分钟之内,我们的2000包咖啡就全(quán)卖光(màiguāng)了,这让我太吃惊了!”卢旺达驻华大使詹姆斯·基莫尼奥2020年在中国参加了一场网络助农(zhùnóng)活动(huódòng),为卢旺达品牌“大猩猩”咖啡带货直播。几分钟销售一空的业绩,让他真切感受到先进电子商务的巨大魅力(mèilì),也感受到南南合作的巨大潜力。
如今,肯尼亚、埃塞等非洲咖啡生产国正着力加强南方国家(guójiā)之间的合作:通过各类展会、电商平台等不断扩大销售网络(wǎngluò),把(bǎ)目光(mùguāng)投向埃及、尼日利亚、中国等南方国家市场;与中国等南方国家开展种植技术合作,选育更优良咖啡品种……2024年2月,第一届非洲咖啡周活动在埃塞举办,吸引(xīyǐn)800多名非洲和(hé)国际咖啡生产商、加工商、销售商代表参与,助力提升非洲咖啡出口附加值。
从“一粒种子”到“一杯咖啡(kāfēi)(kāfēi)”,乌干达政府部门和私营企业正在(zhèngzài)积极尝试通过(tōngguò)推动(tuīdòng)产品多样化等(děng)措施,拓宽本国咖啡产业市场。乌干达咖啡发展局培训咖啡师制作和提供优质咖啡,鼓励他们参加乌干达全国咖啡师锦标赛。乌干达年轻一代开始在本国开设咖啡馆,推动国内咖啡消费增长。乌干达人还将咖啡制作成磨砂膏、润肤露甚至香氛瓶,给咖啡爱好者带来更多选择。
“如果我会唱非洲的歌,我想歌唱那长颈鹿,以及(yǐjí)洒在它背上的新月;歌唱那田中(tiánzhōng)犁铧,以及咖啡农(nóng)淌汗的脸庞……”《走出非洲》作者布里克森曾这样回忆道。
如果小小咖啡豆也会唱一首非洲之歌,那么悠扬旋律中一定(yídìng)融汇着昔日被西方(xīfāng)列强掠夺压迫的苦涩记忆、独立后被殖民遗祸低端锁定的酸楚挣扎,以及踏着全球南方觉醒(juéxǐng)浪潮走上团结自强、发展繁荣之路(zhīlù)的百折不挠。
【专访】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中非中心(zhōngxīn)执行主任丹尼斯·穆内内:
今天,我们在肯尼亚聊咖啡、聊历史,于我而言是非常(fēicháng)新颖的角度,让我重新思考咖啡对于非洲这片土地及其(jíqí)人民的意义。
咖啡(kāfēi)不仅仅是一种作物,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。它是非洲不少国家的经济支柱,承载着(zhe)人民的汗水与期望。咖啡的种植史也是这片土地(tǔdì)和人民从被剥削到觉醒、不懈追求自立自强的历程。
西方殖民者利用肯尼亚得天独厚的气候(qìhòu)和土壤(tǔrǎng),把利益牢牢(láoláo)攥在自己手中。肯尼亚咖农在咖啡园里日复一日地辛苦劳作,却只能得到微薄收入,眼睁睁地看着半加工的咖啡豆被运往欧洲(ōuzhōu)。殖民者的剥削让肯尼亚沦为原材料供应国,国家的经济命脉被他人掌控。
肯尼亚1963年独立后(hòu),咖啡产业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(zhòngyào)支柱,政府鼓励农民种植咖啡。咖啡不仅创造(chuàngzào)大量就业机会,还为肯尼亚带来外汇收入。可是,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经济模式依然束缚着(zhe)我们的发展。我们严重依赖国际市场,依然以半加工产品的形式出口(chūkǒu)咖啡豆,绝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和发达国家攫取。
如今,肯尼亚开始反思和行动。政府(zhèngfǔ)推动本土咖啡加工业发展,鼓励(gǔlì)农民和企业家创立自己的品牌。越来越多肯尼亚人投身咖啡产业,从种植到(dào)加工,从烘焙到销售,我们正努力打造一条完整产业链。咖啡不再只是出口的商品,它(tā)将真正成为肯尼亚人的骄傲。
我(wǒ)不禁想起2024年在北京参加一次会议时的情景。中国朋友请我在一家咖啡馆品尝了一杯标为肯尼亚AA级单品咖啡豆的精品咖啡。那一刻,我既惊讶又自豪。惊讶的是,我们(wǒmen)的咖啡已经以如此高品质形式出现在遥远的中国市场;自豪的是,肯尼亚咖啡的独特(dútè)风味得到世界(shìjiè)认可。这让我更加坚信,我们完全有(yǒu)能力(nénglì)在全球咖啡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未来,我们要减少对原材料出口模式的(de)(de)依赖,推动产业(chǎnyè)升级。这不仅是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,更是为了打破不公平的全球供应链,让我们的农民(nóngmín)从辛勤劳动中获得应有的回报。我们要让咖啡的价值真正造福肯尼亚人民(rénmín),抓住全球南方市场的机遇,让非洲的咖啡品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。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